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科研项目
科研论文
科学沙龙
STU-GTIIT光学论坛
资源共享
友情链接


科学沙龙(郑新庆 研究员)-2024.05.27




2024年研究生学风建设主题教育暨学术月活动

理学院“科学沙龙”系列学术报告会(郑新庆 研究员)

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系列学术讲座

STU-UNIVPM藻类联合研究中心-系列学术讲座

省市共建海洋灾害预警与防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系列讲座

 

报告题目:南海北部造礁珊瑚营养策略研究

报 告 人:郑新庆  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报告时间:2024527日(星期一)上午9:00-11:00

报告地点:汕头大学高水平实验楼A314会议室及腾讯会议(245-447-031

报告摘要:

珊瑚礁生态系统被称为“海洋中热带雨林”和“潜在蓝色碳汇”,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它正面临严峻的挑战。造礁珊瑚是珊瑚礁生物群落的优势类群,它们通过与虫黄藻等微生物共生,因而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摄食(混合营养模式),以适应变化环境中的资源可利用性。大量研究表明,造礁珊瑚的营养策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外界环境胁迫的抵抗和适应能力。因此,研究造礁珊瑚的营养可塑性是评估珊瑚礁生态系统源汇转变和预测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议题。然而,当前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外部环境变动对珊瑚营养可塑性的影响,对全功能体内不同共生关系的内在调控机制认识十分有限,本研究分别以南海北部的优势造礁珊瑚为研究对象,结合珊瑚全功能体生理参数,采用总有机碳、氮的稳定同位素技术(SIA),贝叶斯混合模型和营养生态位理论等分析方法,以季节为时间序列,评估珊瑚不同的共生关系对珊瑚营养策略和营养可塑性的影响。

报告人简介:

郑新庆,博士,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自然资源部海峡西岸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福建省高层次人才B类,福建省青年拔尖人才(等同于福建省百千万人才),获得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资助,福建省青年岗位能手、海洋三所优秀青年科学家,农业部中国珊瑚保护联盟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海洋学会深潜学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福建省生态学会理事。20119月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海洋系海洋生物专业,从事珊瑚保育生物学、珊瑚礁全球变化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

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2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2项,牵头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重点和面上项目,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2011年以来,突破了珊瑚规模化养殖和繁育的关键技术,系统解决了珊瑚规模化养殖水质稳定以及病害防治的瓶颈问题,建立了国内首个的室内大规模珊瑚活体培育的实验室—珊瑚保育馆;在珊瑚礁退化和适应机制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建立了全球参考序列最多,注释信息最完整的虫黄藻ITS2条形码数据库,发现了珊瑚和虫黄藻之间代谢途径的营养互惠机制,强调了不同类型虫黄藻对珊瑚响应热胁迫的生理和营养调控机制,为评估珊瑚对全球变化的弹性适应提供了独特的视角。相关结果先后在Microbiome(16.8)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8.67)Water Research(11.2)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0.8)Ecological Indicators(6.9)Aquaculture、中国科学院院刊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文章60余篇,专著3部,编制国家标准4项,发明专利4项,获得省部级奖项2次(第一)。

 

欢迎全校师生参加!

 

 

汕头大学海洋与生命学科

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STU-UNIVPM藻类联合研究中心

省市共建海洋灾害预警与防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202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