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科研项目
科研论文
科学沙龙
STU-GTIIT光学论坛
资源共享
友情链接


科学沙龙(陶舒琴 副研究员)-2024.05.23




理学院“科学沙龙”系列学术报告会(陶舒琴 副研究员)

(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系列讲座)

(省市共建海洋灾害预警与防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系列学术讲座)

 

报告时间:2024523 1500

报告地点:高水平楼C302

报告题目:强环流高能边缘海系统物理-生物化学耦合响应研究——以中国东南河流-台湾海峡输运连续体为例

报 告 人:陶舒琴 副研究员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报告摘要:我国东南沿岸中小型河流分布广泛,虽然其流域面积小,但流域年降雨量大,台风洪水等极端事件影响显著,冲刷作用强,其每年向海输运陆源有机碳通量却非常高,因此我国东南沿海中小型河流-海洋沉积连续体系统是我国边缘海有机碳循环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告以台湾海峡周边中小型山溪性河流-边缘海沉积连续体为例,针对强水动力、上升流影响的浅水峡道型边缘海系统有机碳源-汇过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该研究揭示了强水动力影响下的浅水峡道型边缘海输运体系中有机质来源、组成及年龄特征,并对其海洋碳扣押能力和生态环境指示意义开展了定量评估和系统探讨。同时,在边缘海沉积有机分子信号解析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创新,首次利用经验正交/特征函数(EOF)源场分析技术解译了多源输入和多类型传输过程影响下的沉积有机碳源-汇系统中物理-生物化学过程的耦合响应,提出EOF分析技术是一种从复杂的海洋环境多参数时空变化数据集中提取关键信息的有效工具。

报告人简介:陶舒琴博士以河口海岸及陆架边缘海为主要研究靶区,围绕从“源”到“汇”的研究思路,基于生物标志物分子指纹分析方法结合碳同位素(δ13C和Δ14C)等有机地球化学源解析技术手段,研究流域-河口-陆架边缘海跨系统输送过程中有机质的来源、运移和埋藏过程,探讨陆海相互作用影响下的有机碳循环模式以及生态环境效应,以揭示不同时空尺度(近现代、几千年,上万年)陆地-海洋碳汇意义和其中蕴含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取得了若干创新性学术成果。报告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SCI一区top期刊论文4篇,SCI文章总被引频次为354次(统计结果来自Scopus数据库)。申请人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子课题、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厦门市青年创新基金等多项基础研究项目,同时担任了2020-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台湾海峡科学考察实验研究”专项项目航段首席以及数据汇交负责人,近年来深耕于台湾海峡海洋环境演化及机制研究。

 

欢迎全校师生参加!

 

汕头大学海洋与生命学科

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市共建海洋灾害预警与防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202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