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汕头大学理学院祝海宝教授团队受邀在Cell Press子刊发表综述文章




汕头大学理学院祝海宝教授团队受邀

Cell Press子刊发表综述文章

近日,汕头大学理学院祝海宝教授团队同时受邀为《Trends in Biotechnology》(Cell Press子刊,IF=14.9)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中科院一区,IF=10.5)撰写关于CRISPR/Cas结合商业检测试剂盒用于核酸居家快速检测的综述性文章。目前,论文《CRISPR/Cas-based personal glucose meters for nucleic acid detection》及《CRISPR/Dx-based colorimetric and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systems for POCT applications》,已经成功发表于上述期刊,文章系统综述了CRISPR结合个人血糖仪(PGM)、妊娠试纸(PTS)、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实现比色/电化学的核酸POCT检测的技术进展、挑战与前景。

CRISPR/Cas-based personal glucose meters for nucleic acid detection》(DOI: 10.1016/j.tibtech.2025.07.006首次提出CRISPR-PGM”技术分类框架,系统比较Cas9Cas12Cas13三种系统在血糖仪平台上的信号转换策略与灵敏度差异,批判性地讨论这些进展和挑战,提供了该领域的对策和未来展望,以实现全球健康和资源有限环境下的CRISPR/CAS-PGM POC诊断。

 


CRISPR/Dx-based colorimetric and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systems for POCT applications》(DOIhttps://doi.org/10.1016/j.bios.2025.117778)指出:CRISPR/CAS系统与商业分析设备和显色底物如个人血糖仪(PGM)、妊娠试纸(PTS)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相结合,使便携式诊断、经济、通用、快速和高通量检测成为可能。文章全面和批判性地讨论这些进展,并描述每个检测系统的分子原理,重点介绍了它们在肿瘤早期检测和泛癌筛查中的应用,讨论了与这些基于CRISPRPOCT应用诊断相关的当前挑战和技术缺陷、家庭癌症自我检测的潜在伦理和社会影响,还综述了该领域的未来前景和方向。

 

作者介绍:

祝海宝,男,汕头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教授,长期从事基因编辑与癌症辅助诊断技术开发等前沿研究,致力于将新型分子诊断技术应用于肿瘤个体化诊疗。近年,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Trends in Biotechnology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Nucleic Acids ResearchACS SensorBiomaterialsACS Omega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其中多个专利成果已经通过专利转让的方式,进入产业化阶段。另外,利用磁场调控基因编辑空间靶向性以及效率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业界广泛关注,该成果同时被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以及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重点发文推荐,受到国内外100多家媒体转载报道,例如美国华盛顿邮报、Sciencedaily、百度新闻等。

图文:祝海宝教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