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一流”示范:走进一流课程 理学院一流本科课程系列介绍(3)——《动物学》




“一流”示范:走进一流课程

理学院一流本科课程系列介绍(3)——《动物学》

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汕头大学理学院坚守教学立院、质量强院的办学理念,把课程建设当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学院以双万计划为指引,构建了金课建设 - 教学改革 - 质量评估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体系,通过实施精品课程培育工程、深化OBE教学理念改革、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推动教学内涵式发展。目前,学院已建成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5门省级一流课程,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优质课程群。为充分发挥一流课程的标杆作用,实现课程建设质量与教学实效的双提升,理学院推出一流本科课程系列介绍。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2022年获评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的《动物学》。

一、课程介绍

动物学Zoology)作为生命科学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该课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生命科学基础知识、认识动物、了解自然界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动物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为学生后续学习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动物学是生物相关专业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理论知识,课程被汕头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并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课程。

二、课程目标

课程团队紧密围绕我校有志、有识、有恒、有为 的育人目标,针对学生虽有一定生物学基础,但在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有所欠缺的现状,细化了本课程的目标,具体如下:

(一)构建基础 + 前沿知识体系的知识目标

通过系统讲解经典与前沿相结合的动物学理论知识,引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动态,让学生掌握动物类群的演化规律、形态结构与功能适应、生理机制等核心知识体系建立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实践的完整知识框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动物现象。

(二)强化实践 + 创新核心素养的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熟练运用动物学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通过课外标本观察与分析,熟练识别常见动物类群,掌握形态学鉴定技术。依托菁英启航计划,参与动物行为学、进化基因组学等科研项目,提升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能力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动物学领域的科学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见解;针对生态保护、物种入侵等实际问题,能运用动物学理论提出解决方案,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管理等实际场景的能力。

(三)厚植生态 + 责任家国情怀的思政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讲解中华白海豚保护、濒危物种修复等案例,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伦理观,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和责任感;以科学家事迹(如中国鸟类学之父郑作新)激发学生科研报国热情,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责任担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认识到动物学研究在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农业发展、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投身于生物学科研和生态保护事业的奉献精神。

三、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

(一)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

基础建设阶段(2000 - 2015年):作为生物学科的传统核心课程,《动物学》初步构建了以经典分类学和形态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为课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创新阶段(2016 - 2019年):顺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课程团队开展了以实践驱动、融合创新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引入OBE教育理念,重构课程内容,加强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将雨课堂”“智慧树等数字化工具融入教学,参与建设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上线智慧树平台)。开设翻转课堂,组织校园动物观察,并进行课堂汇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一流课程建设阶段(2020年至今):以获批汕头大学一流本科课程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资源,加强课程团队建设。2022年获批广东省一流课程,启动多元化考核机制改革,构建过程性考核 + 发展性评价体系。依托省级教改项目,探索雨课堂互动、翻转课堂等多元考核方式,打破一考定终身模式,推动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全面升级。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如何实现基础理论与前沿动态的有机融合:动物学知识体系庞大且不断更新,传统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讲解与学科前沿脱节的问题。需要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经典知识的同时,了解学科发展趋势。

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加强实地观察、实验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营造创新实践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生态保护、科学探索、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

(三)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经典 + 前沿知识体系:针对基础理论与前沿动态融合的问题,课程团队整合动物演化、行为生态、保护生物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动物研究中的应用、全球气候变化对动物迁徙的影响等前沿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从动物个体到生态系统的完整知识体系。

全方位建设课程资源,打造立体化学习平台:为解决学生学习便捷度和实践能力提升的问题,建设了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资源。线上,在学校教学平台发布电子教案、拓展阅读文献等资源,引入智慧树课程作为辅助学习内容;线下,完善动物标本室建设,拥有各类动物标本400余件。同时,建立动物学创新资源库,收集学生在实践和科研中产生的优秀作品、调研报告等,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采用问题导向学习(PBL+ 案例教学 + 实地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以为什么鸟类具有独特的呼吸系统?”“如何保护濒危动物华南虎?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结合大熊猫保护”“入侵物种小龙虾的生态影响等实际案例,开展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地考察中,引导学生利用我校地理优势,到校园中进行实地考察,开展课外动物种类调查、行为观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科研育人贯穿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依托理学院菁英启航计划”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如动物基因组学研究、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等。课程团队为本科生开设科研训练专题讲座,指导学生设计科研课题、撰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近五年,学生在科研项目中发表SCI论文10篇,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全国银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铜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东省特等奖、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金奖等创新创业竞赛奖励20余项。

思政元素深度融入,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通过讲解我国丰富的动物多样性和独特的动物物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介绍科学家在动物学研究中的奋斗故事,如中国鸟类学之父郑作新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家国情怀;结合生态保护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五)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为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打破传统单一笔试的考核模式,构建了多元化的成绩评定体系: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成绩(30%+实践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30%)。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成绩:涵盖校园观察特定动物思考标本制作主题,学生实践后进行课堂汇报,主要考核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和创新思维。

期中和期末考试:采用基础理论 + 综合应用的形式,基础理论题考查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应用题结合实际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评价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六)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学生评教: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动物学》成为生物专业学生认可度最高的课程之一。近三年学生评教平均得分98以上,位居学院前列。学生反馈中提到老师将复杂的动物学知识讲解得生动有趣,结合野外实习和案例分析,让我们真正学会了运用知识”“课程中的科研训练环节让我提前接触到学术研究,培养了我的创新能力

学生发展: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近五年,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广东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奖20余项;多名学生毕业后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深造,从事动物学相关研究。

教学成果:课程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主持省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改论文1编写教材1部。

辐射影响广:课程建设成果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课程团队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深圳大学等兄弟院校建立了课程共建和交流机制,促进了动物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课程特色与创新

(一)课程的主要特色

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育人:构建了课堂理论教学 - 实践考察教学 - 科研创新训练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注重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的传授,野外实践教学依托丰富的区域生物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训练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科研项目,提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有机衔接。

区域特色与学科前沿结合,彰显课程独特性:立足粤东地区丰富的动物多样性,将本地特色动物如中华白海豚、黑脸琵鹭等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案例库。同时,跟踪国际学科前沿,及时引入动物行为学、进化基因组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使课程内容既具有本土特色,又与国际接轨。

课程思政浸润式培养,塑造学生价值观:将生态保护、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科学家故事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点

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了涵盖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多个维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表现。通过将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有机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主动发展转变。

五、课程团队

课程团队现有成员4人,其中教授1人、讲师3人,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团队成员长期致力于动物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科研育人等方面密切合作,为《动物学》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

(一)课程负责人

马洪雨,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访问教授、加州理工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海洋经济动物养殖与育种学研究,主持科研项目30项(国家级6项、省部级10项),在BMC Biology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Reviews in AquacultureAquacultureGenomic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篇,出版专著5部(副主编1部),获国际/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4件,制定团体标准2项。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第11届澳门国际创新发明展金奖(第1完成人)、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3完成人)等科技奖励10余项。主持教改项目7项(省部级3项),出版《动物学》教材1部(副主编),发表教改论文1篇,主持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动物学》),指导学生团队入选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团队、广东省重点团队、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优秀示范项目,指导学生团队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全国银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铜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东省特等奖、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金奖等创新创业竞赛奖励20余项。主要承担《动物学》《遗传育种学》《海洋基因组学》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

(二)课程骨干教师

张银,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20年博士毕业于汕头大学,主要从事青蟹发育生物学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省级项目3项、厅级项目1项。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累计参与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在BMC BiologyScientific DataAquacultureBMC GenomicsAquaculture Research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要承担《动物学》《基础生物学实验》《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海洋基因组学》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

叶绍潘,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20年博士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主要从事青蟹基因组育种理论方法创新和复杂经济性状遗传解析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Genetics Selection EvolutionAnimalAquaculture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篇,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主要承担《动物学》《遗传学》《群体遗传学》《海洋基因组学》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

袁野,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21年博士毕业于宁波大学水产养殖专业,主要从事拟穴青蟹脂质营养及生理代谢方向的相关研究,涉及传统饲料营养学、分子营养学和食品营养学。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参与省级项目4项。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累计参与发表SCI论文60余篇,他引1600余次,h-index24,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BMC Biology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Food ChemistryEcological IndicatorsAquaculture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7篇。主要承担《动物学》《生物化学实验》《科研论文配图设计与制作》《海洋基因组学》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

图文:理学院

 

 

 

1 学生校园观察汇报

 

2 学生校园观察汇报

 

3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4 跟学生就人生观进行交流

 

 

5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银奖

 

 

6 十四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铜奖

 

 

7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金奖

 

8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广东省分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