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示范:走进一流课程
理学院一流本科课程系列介绍(1)-走向海洋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汕头大学理学院始终秉持"教学立院、质量强院"的办学理念,将课程建设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抓手。学院以"双万计划"为引领,构建"金课建设-教学改革-质量评估"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体系,通过实施精品课程培育工程、深化OBE教学理念改革、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系列措施,持续推动教学内涵式发展。目前,学院已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优质课程群。为充分发挥一流课程的标杆效应,实现课程建设质量与教学实效的"双提升",理学院推出“一流本科课程系列介绍”。本期介绍的是获评2020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走向海洋》课程。
课程介绍
一、课程定位:海纳百川,育海洋栋梁
《走向海洋》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也是教育部香港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资助项目。依托海洋科学专业,以 “服务学习” 为理论基础,体验式学习为组织形式,公益服务为主要内容,面向各年级、专业本科生开放。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服务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提升自身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解决民众海洋意识薄弱、生态保护意识急需加强等问题提供教育力量。
二、教学目标:乘风破浪,铸蓝色梦想
课程凝练出两大教学目标:其一,学生能够运用海洋科学专业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提升自身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其二,引导学生认同海洋主权重要性,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提升海洋国土及海洋生态保护意识。为此,课程涵盖了四块教学内容:
知识技能学习:教师教授海洋国土和生态保护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服务学习、社会宣教、科学考察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培训,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践计划制定:学生们将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并熟悉实践地的环境条件。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制定出一份详细的实践计划书,并通过项目汇报和点评来进一步完善计划,培养学生策划与组织能力。
社会实践开展:学生们将积极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进行科学考察,包括红树林生态考察和生态地图测绘,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同时,学生们将开展海湾生物微塑料的采样与分析,以及海水和底泥污染物的采样与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海洋污染问题。此外,课程还包括对渔村渔民社会生活现状的调研,以及面向幼儿和青少年学生的海洋知识教育活动。最后,学生们还将组织和策划大型公众海洋意识宣教活动,以提高社会对海洋保护的关注度。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学术体验,还增强了他们对海洋保护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课程总结反思:在《走向海洋》课程的尾声,课程安排了2学时用于课程总结与反思。这个环节包括课程总结分享会和每位学生的个人反思报告撰写。通过分享会,学生们能够交流学习心得、展示实践成果,从而促进相互学习和理解。个人反思报告则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课程内容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未来的社会服务中。
这一反思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效果,还能增强他们在道德和思政方面的自我教育和内化。通过这样的总结与反思,学生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为将来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考核:多元评价,量实践成效
课程考核围绕过程考核和多元化考核开展,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小组社会调查方案、科学考察方案或活动策划方案,综合评价形成团队成绩,占 50%;学生课堂和社会实践出勤率,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服务实践单位给予学生的评价,占 20%;学生在反思总结会上表现,提交的反思报告,占 30%。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课程中的成长与收获。
四、课程创新:三个突破
·突破以往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局面
·突破课程实施只囿于教室的局限
·突破只学习既有知识的禁锢
教学团队简介
孙泽伟,汕头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副教授、首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走向海洋》课程负责人、2023-2024年度李嘉诚基金会卓越教学奖获得者。汕头大学至诚书院、知行书院导师。主要从事红树林及海洋珍稀动物保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获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东省专利奖优秀奖各1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次,首届全国海洋科学教学大赛二等奖获得者。长期带领大学生致力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宣教行动,深受学生喜爱。
黄博津,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地质专业,现为汕头大学教务处老师,主要负责课程服务学习理论教学和指导中学宣教社会实践。在课程教务管理和质量评估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团体1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团体2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
毕然,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汕头大学卓越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选者,英国蒂赛德大学(Teesside University)环境科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外源化学物对生态环境安全与人类健康的影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创新技术项目、李嘉诚基金会交叉研究项目和中科院开放基金项目各1项。现任广东省生态毒理与环境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等国际期刊审稿人。迄今发表中英文论文50余篇,参与编著专著1部。
杨紫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现为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参与式设计与艺术的内容分享,指导幼儿园、小学宣教社会实践,以及课程宣传、视觉策划等工作。
课程建设成果
自2012 年开课以来,坚持 12 年,超 1600 名学生修读,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15 个,实践时长超 5 万学时。2015 年起连续 5 年获 “教育部香港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项目” 资助;2020 年获首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021 年入选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2022 年课程教师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课程团队对过去 19 个学期 1033 名学生的总结反思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课程能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激发学习动机,尤其在提升 “人际交往能力” 和 “团队合作能力” 方面成效显著。
浪迹天涯,传海洋之声
《走向海洋》课程,是汕头大学献给学子们的一份海洋瑰礼,它启发学生以智慧为舟、实践为桨,在海洋知识的海洋中航行,向着成为海洋领域栋梁之材的目标奋勇前进,为海洋事业的发展培育着一颗颗璀璨明珠,为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国土意识的提升持续发声,期待更多的青年才俊加入这场蓝色征程,共赴海洋之约,共筑海洋梦想!